绵阳市优质工程“绵州杯”奖9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的建设->正文信息
*的建设
无私奉献建家园 乐观豁达育信心——礼赞石渠灾后重建项目*支部*陈玉良
作者:省建十三公司*工部      信息来源:华西建筑报           发布时间:2010-09-09           阅读次数:1717

   

    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80代标准军人身材,英姿飒爽不减当年;
    他,谈笑风生、乐观开朗活脱脱的“开心果”;
    他,铁肩担重建、责任铸信心雷厉风行堪称灾后重建“猛将”。
    “5•12”汶川大地震,他率队奔赴绵竹汉旺东汽忙抢险,忘我的奉献精神、乐观开朗的真性情感染着身边人;“4•14”石渠灾后重建,他主动向省建十三公司*委请缨,冲锋陷阵上高原,急难险重显智慧,驰骋高原立新功。担任省建十三公司机关*支部*兼任机会工会*,职工有事都找他,群众有话对他说,他是大家的贴心汉;肩挑石渠灾后重建项目*支部*,他围绕灾后重建中心工作,为了“优于、快于、好于”的重建目标,为了让灾民过冬前住上新住房,他担任好“流动指挥员”,奔赴在重建项目各施工点协调工作,在高原上带病坚持指挥工作体现出的固执,被同事们称为“牦牛*”;为让奋战在高原上的安心坚持重建,他当好员工思想教育“辅导员”,给大家解除一个个心里疙瘩;为让大家在高原上生活丰富,他全力当好项目“伙食团大管家”,让大家吃得香、睡得暖。  
他就是四川省第十三建筑有限公司保卫处处长、十三公司机关*支部*及机关工会*、刷新四川华西集团房屋施工海拔最高纪录领军者之一  
    四川华西集团石渠灾后重建项目临时*支*陈玉良。
    坚忍不拔,乐观豁达的“牦牛*”
    上高原前,陈玉良同志就患有肩周炎病,一直接受着治疗,自接到上高原的命令后,迅速收拾行李,组织*员召开动员大会,自己也随身只携带了三瓶药,进入高原后因气候温差反差太大,肩周炎时不时折磨他,有时令自己抬不起手,晚上就寝脱衣服偶尔还得借助他人帮忙,不过骨子里流着军人刚毅血液的陈玉良还是坚持率队奔赴4200米高原目的地—— 石渠。
    一到项目部,因长途跋涉的颠簸及长时间高原搭建帐棚清理物资等过度劳累,加上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忽冷忽热,他还是病倒了。项目人员见后,迅速将他送到指挥部临时医务室诊治,服药物、输氧气、打点滴,医生特意嘱咐他卧床静养观察治疗两天,可他考虑重建工期紧,心系重建工作,牵挂着远道而来的物资器材及施工设备的安放问题,于是,他便拔掉输氧管,举着吊瓶,到帐外指挥员工清理搬运物资器材入库堆放。连续两天,在指挥现场,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拖着疲惫的沉重身体,边吃药、边打针、边输液、举着吊瓶在一线靠前指挥。在他坚忍的指挥下,一座座帐棚搭建起来了,物资器材安全入库了,项目食堂开伙了,现场办公室正常运作了。上高原的十来天内他基本上都在持续感冒发烧生病中挺过,未眈误影响一天工作。不过这段时间,他的体重硬是减轻了10多斤。有人说陈玉良是拿生命在冒险,可他却笑呵呵地说:“你又忽悠我吧,你看我这身板结实得就像牦牛,没事的。”
    从此,“牦牛*”的称谓不胫而走。
    正是在陈玉良这种“牦牛精神”的鼓舞下,短短数月之间,奋力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备受省委及集团领导肯定,随后便以开展“让*旗在4200米高原高高飘扬”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得到各级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顺利解决了高原施工难题。没有电,向指挥部借用柴油发电机自发施工;没有水,接高山流水或从金沙江取水;没有通讯,安排专人到50公里外的玉树与集团和公司总部汇报联系工作;基础不好挖,砂夹石地质不利人工作业,就地租用挖掘机来挖坑取土。
    8月7日晚,当项目*支部得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因强降雨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消息后,为支援灾区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支部*陈玉良召开*支部会,迅速开展了向甘肃舟曲灾区捐款活动。*员同志们做表率,工作人员积极踊跃献爱心,在短短一天多的时间里共募捐1390元。
    8月13日16时30分左右,从玉树租赁的大型转载机前往真达乡真达村与麻达村的1.5公里的狭窄路上,因雨水侵袭造成泥土疏松导致路基不稳,从玉树租赁的大型转载机险些“失足”跌进水流急湍的金沙江。陈玉良等领导迅速赶赴现场,冷静应付,镇定指挥,明确大家分工,*员行动起来了,全体员工自觉参与进来了,经过20多分钟的紧急抢救,及时有效地将倾斜的装载机固定,为下一步装载吊离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挽回项目经济损失尽了一份力。
陈玉良凭借这种“牦牛”干劲,率领项目*支部克服了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生活艰苦、水电、通讯、道路不通等诸多困难,在进场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就先后开挖和浇筑砼基础30多户,打开了灾后重建工作局面。
身上“三件宝”,当好“流动指挥员”
    灾后重建项目分7个点,7个施工点到项目指挥部平均为十多公里。通讯不便是制约项目工作进展的“瓶颈”。因地震破坏及地形等影响,石渠项目信息不通,与集团联系不上,各施工点沟通不畅,整个地区几乎成了“盲区”。为加强各施工点工作联系,陈玉良便找来了“三件宝”:一顶遮阳帽、一辆摩托车、肩搭一挎包。遮阳帽是他旱晚驱寒避冷和平时外出办事防日晒的法宝,摩托车是外出购物和到各施工点的急先锋,挎包内的现金笔记本是涉及项目人员饥寒饱暧的大总管。
    于是,陈玉良为及时加强各施工点之间联系,有效与外界取得联系,陈玉良每周的电话或传真汇报工作,他亲自乘车到180多公里的石渠或者90多公里的玉树汇报,有时事忙指定专员传递工作信息。在项目各施工点工作沟通中断,陈玉良投入了十二分的努力,俨然扮演起“流动指挥员”的角色,凭借“骑摩托”方式加强指导联系。
    心细如发,当好员工思想教育“辅导员”
    恶劣的高原施工作业环境导致施工作业人员人心不稳。青年员工与亲人们的疏远,工人们与家人们联系不上,材料供应不及时造成部分停工,高原环境难以及时适应,身为*支部*的陈玉良敏锐的觉察到做好员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项目管理人员多半是十三公司多年的业务骨干,身上凝聚着企业浓厚的感情;青年员工多半也是家庭独生子女,身上无疑有着这个浮躁时代的鲜明烙印值得理解。陈玉良在做好“流动指挥员”时,对项目同志及农民工朋友嘘寒温暖,谈心交流,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让他们的想法得到合理解决。为丰富项目枯燥业余生活,陈玉良加强当地*联系,借来了电视机等文娱器材,驱散项目人员疲惫的心灵。日复一日,夜以继日,让悲观失望的情绪渐渐消失,高原上又增添了几分重建信心。
    8月13日中午,石渠县“太阳部落”艺术团来项目慰问演出,藏妹舞姿欢快热烈柔情似水,藏郎歌喉激情澎湃粗旷豪野,歌声里送来声声问候,舞蹈间传递句句关怀,让项目员工享受了一顿盛大的“精神食粮”,员工们更加鼓舞着了灾后重建的昂扬斗志,项目上下彰显出浓郁而激情的文化氛围。
尽心尽力,当好项目“伙食团大管家”
    “牦牛*”陈玉良和工人一起吃伙食团,共用一个简陋的厕所,一同在高原劳动。陈玉良说,巴掌大的小帐篷就是我们临时的“工作之家、生活之家”,我和大家一样,我是高原伙食团“大管家”,也是四川华西集团伙食团海拔最高的“大管家”。大家吃饭时,听到“牦牛*”陈玉良特别解读,乐得连饭都差点喷出来了。
    谁知道项目上每一粒米、一颗菜的珍贵性?谁能懂得项目伙食团工作的艰巨。6月15日初上高原时,因后勤车没及时跟上来,陈玉良急项目之所急,想员工之所需,积极与当地*沟通,当天晚上,石渠县县委、县*的领导送来了20多床棉被等生活用品,令华西的施工队员们非常感动。平日里物资采购,当地物资极度匮乏,也要乘车到180多公里的石渠或者90多公里的玉树,来回奔波大致需要一天的时间;如果遇上路桥垮塌,后勤保障工作也急需另外采取措施。8月9日,华西集团和省建十三公司联合组成的石渠灾后重建项目慰问团奔赴石渠,十三公司总经理李荣华特别提到:“多送些腊肉,多送点泡菜,那里生活条件太辛苦了!”
    “我是名共产*员,雪域高原践誓言,灾后重建挑重担,决战石渠九十天,攻坚克难做表率,不辱使命冲在前,创先争优树典范,确保任务如期完。”8月12日,一阵铿锵有力而庄严肃穆的誓言在石渠上空久久回荡,“牦牛*”陈玉良率领6名*员创先争优宣誓,句句誓言、声声承诺,当前项目已进入施工“930”倒计时关键阶段,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员心中充满着无限信心,陈玉良也深信在国庆前夕,五星红旗一定会插满新住房,*旗一定会在四川华西大发展史上飘扬得更加鲜艳。  (省建十三公司*工部)

关于六建 | 六建动态 | 工程业绩 | *建群团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四川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金牛区星辉中路16号 (邮编:610081)
电话:86-28-83331362 传真:86-28-83338005 备案号: 蜀ICP备05002686号
网站后台管理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亚洲精品永久www.47入口亚洲免费精品大片免费看链接